一、生猪生产情况
2023年第三季度襄州区生猪存栏63万头以上,同比增长6.49%,生猪出栏25万头以上,同比增长0.8%。
二、发展趋势分析
从年初开始生猪价格持续走低,饲料价格持续上涨,规模养殖场保本价在8.1-8.3元/斤,目前毛猪价格在8.0-8.1元/斤,饲养处于亏本状态。但正大新建2家1.54万头育肥场已完成建设并陆续投产,全区生猪存栏量稳中有进,预计全年生猪稳定存栏55万头左右,全年生猪累计出栏111.2万头左右(含部分仔猪),2023年底可完成省定目标任务。
三、存在的问题
(一)规模化养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还需持续提高。目前襄州区规模猪场232家,其中设计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49家,但去年实际仅有29家出栏超过1万头,规模场实际产能还远低于设计产能。部分中小型养殖企业,抗风险能力不强,加之国际国内豆粕玉米价格上涨,增加了饲养成本,业主养殖信心普遍失落,但疫病并不会因猪价低而减少,有些中小养猪场在成本压力下,从降低猪场管理、猪病防控等方面投入,从而导致猪场面临疾病威胁的风险大幅增加。中小型规模场在面对市场价格低迷,除了选择停养,没有更好的办法抵御市场风险。据正大企业负责人介绍,现阶段我国生猪养殖除了少数几个国家级大型企业以外,其余养殖企业在生猪出栏价格低于17元/kg时基本上就会亏损。
(二)疫病防控压力大,非洲猪瘟仍有发生的风险。非洲猪瘟潜伏期长,发病率和死亡率高,而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(昆虫、老鼠、运输车辆、饲料、饮水等)传播。非洲猪瘟暴发以来,即使规模化养殖企业对疫情防控的投入在不断加大,但仍然有感染的风险。加上流行性腹泻等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感染的威胁,疫病防控压力依然较大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计划
(一)加大政策支持,完善政策措施。尽快出台相应措施,切实保护养猪企业和养殖农户的利益,提高养殖积极性,防止“猪贱伤农”。从稳定我区生猪产业发展考虑,建议尽快出台提高养猪企业和养殖农户积极性的政策措施。
(二)加大引导力度,进一步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。近年我省通过扶持龙头企业,采取“公司+农户(家庭农场)”等模式扩大养殖规模,迅速提高生猪产能和帮助农户抵御市场风险,取得了明显效果。建议通过“扩能大场、提升中场、转型小场”,鼓励中小型规模养殖场与正大、傲龙、金旭爵士等龙头企业合作,走代养模式养殖,稳定生猪生产。同时,以襄阳正大生猪全产业链项目为模板,鼓励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,支持现有饲料加工企业扩充产能,大型养殖场配套开展饲料生产。
(三)严防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。建立群防群治工作机制,切实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。一是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撑,加大各级财政投入,引导企业建设洗消中心,并完善县区级兽医实验室的建设和人员配备工作,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。二是广泛发动群众,畅通举报渠道,形成群防群治工作机制,引导和督促外来车辆、人员等自觉接受检查。对容易形成疫情传播点的屠宰场、养殖场实行落地管理原则,由包保人负责进行摸排,一旦发现异常情况,相关部门立即采取必要措施,最大限度避免疫情传播。